查看原文
其他

戴斌 | 旅游研究和数据中心合作网络建设大纲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根据院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方案,6月28日,我院举行联学联建主题党日系列活动。戴斌院长以《旅游研究和数据中心合作网络建设大纲》为题,做纪念建党100周年暨“合作网络建设年”动员讲话。全文如下:

同志们,

2008年建院伊始,我们就定下了不同于任何一家旅游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智库理想:
在党组的领导下,成为一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有生力量。原国家旅游局的直属单位少,研究机构就此一家,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照搬任何一家既有机构的经验,只能在探索中前行,逐渐形成自己的发展模式。为此,党支部和院班子每年都会结合旅游业形势、自身条件和发展目标,提出一个主题进行研讨、规划和部署。从学科建设、到社会服务,从国际合作到数据中心,逐渐走出了研究院(数据中心)的成长之路,有力践行了团队认同的“服务产业、报效国家”的初心,有效支撑了向党组承诺的“理论近卫军、数据特战队”的使命,也稳步积淀了“一群人、一件事、一辈子”的组织要素和文化底蕴。主题是年度的,建设是长期的。没有持之以恒的理想信念,没有阶段性的发展规划和年度性的工作主题,人心就不容易凝聚,发展方向就可能因为内外部的压力和诱惑而产生偏差并最终失去应有的航向。趁着创建团队的这批人还在,而且是年富力强的时候,我看这个指导思想有必要向同志们讲清楚,这件事也务必要坚持做下去。

一、为什么建设旅游研究合作网络?

研究院(数据中心)中长期发展战略的需要。
根据部领导批复的《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十四五”发展规划》,围绕建设国家高端智库、世界级旅游研究机构和数据中心的战略目标,我们要在平台搭建、学科建设、成果推广、国际交流等领域做很多开拓性和开创性的工作。干事创业需要人啊,事业越大,需要的人越多,特别是那些有共同理想和行动能力的人。与资金雄厚、人才汇聚的高校和历史悠久的科研院所相比,我们没有体制化的知识生产和传授体系,也没有那么多的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去传播新思想和新理论,怎么办?只靠院本部的这支队伍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广泛动员分院、研究基地、数据分中心、联合实验室等合作机构,团结一切志同道合者,携手前行。从建院之初,我们就注重合作网络和学术共同体的建设,现在已经有了数十家紧密联系的机制化合作机构。如何团结和带领这支高级知识分子队伍听党的话,跟党走,为国家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尽忠竭智,已经成为极为现实的战略课题。在这方面,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也面临着50后和60后的学科带头人开始淡出、70后的学术带头人还没有定型、80后和90后的青年学者成长空间有限,以及旅游教育、理论研究、产业实践和政府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交流渠道不通畅,进而内卷化和功利化并存等诸多挑战。为促进旅游学术研究和理论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队的研究院(数据中心)理应积极担当、主动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旅游发展理论和数据中心建设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思想和价值观的问题,而不是狭义的学术规范、成果发表和学科升级。那是结果,不应当也不可能是目标,而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旅游学术共同体思想建设、理论建设、组织建设和青年人才培养的需要。
思想的产生或者理论的深化,需要知识网络的合作,而高级知识分子之间的合作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工科特别是计算机背景的学者很熟悉的一句话“低耦合、高内聚”,也即俗话所说“宁愿一人多事,不愿一事多人”。构造多人协同的复杂工作机制,意味着沟通和协调成本,以及系统出错的概率是极高的,且不容易纠错。因此,很多学术机构特别是传统高校容易形成门派,围绕院士、院长、博士生导师等知名教授周围的学生、学生和学生,通过留校和互聘而形成容易识别的小圈子。这样的好处很明显,研究方向、学术范式和人际关系相似,比较容易沟通,对于讲究师承的学界而言,也容易登堂入室和快速成长。当然,弊端也很明显,就是很容易内卷成利益共同体而不是学术共同体,不利于大块文章和原始创新。对于那些自诩为出身名门的博士而言,也不容易融入正式就职的工作单位,用老百姓的话就是“只认娘家,不认婆家”。回顾建院以来十几年走过的路,这方面也算是有些经验可以总结的。刚建院时,我们定了个规矩,院领导不招聘自己的博士,同一院所导师推荐的博士不超过两人。研究院初创时,学术界的影响力还没有建立起来,也没有稳定的风格和广泛的声誉,当时来应聘的博士还没有投放的指标多。2008、2009、2010那几年,只要是博士毕业,想来院里工作的都可以来。同志们也很努力,很快就成长为副研究员、研究员和研究部门的负责人,有的还获得了国家级和省部级的人才项目。“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本是中坚力量和责任担当的时节,部分同志却由于种种原因而去了高校、企业和海外。好在研究院(数据中心的)平台和模块已经成型,声誉和风格也建立起来了,学术团队和梯队开始变得越来越成熟。如果没有共同认可并为之奋斗的理想信念,再多的博士和研究员也构不成有战斗力的团队,也形成不了对学术共同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促进地方旅游发展、产业创新和国际合作的需要。
智库是公共政策的生产者和推广者,当然要资政建言,也要促进发展。近年来,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始注重旅游政策与法规的研究,也写出一些有份量的资政报告,有的机构还明确规定得到省部级领导和国家领导人的指示可以得多少奖励。与之前唯C刊论文相比,确是有改革的新气象。与此同时,也需要关注另一种倾向,就是研究主题的越来越宏观,并希望报告呈交的层级越高越好。这还是唯论文时代的核心期刊思维,把个人成长和机构建设寄希望于权威平台的认可。在实际工作中,凡是可以计工分、填表格、撑台面的事情就多做,凡是需要长期投入、有失败风险、机构特别是个人短期内没有明显收益的项目就不做或者应付着做。长此以往,可怎么行!随着大众旅游的全面发展和现代旅游业体系建设进程的加快,基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和一线市场主体更需要当代旅游发展理论的指导和数据支撑,更需要有针对性的专项研究和专业人才培养。新时代的旅游宣传推广、双边和多边国际合作、港澳台旅游交流进程,也需要更多文化和旅游系统内外的学术力量的有效介入。全国上千所旅游院校、上万名教育和研究人员,数十万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是地方旅游发展和产业创新最应该依靠,也可以依靠的队伍。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要求这支队伍对接实践和服务基层,还存在着若干与现行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评价体系不兼容的地方。那么多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甚至高职高专的学生不愿意在酒店、旅行社、景区和主题乐园、餐饮和零售企业就业,都归因于社会和行业吗?我看教育和研究自身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在更高层面和更大范围的制度变革之前,学术共同体能够做些什么,可以做些什么?总不能坐等吧。虽然研究院(数据中心)没有国民教育和行业培训的任务,但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对此袖手旁观,更不能视而不见。只有以共同的学术理想和价值观去凝聚人心,以共同的目标、任务去建设队伍,以共同认可的研究范式去生产知识,以普遍接受的话语体系去传播知识,旅游学术共同体和数据中心合作网络才可能真正建立起来,发展下去。

二、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旅游研究合作网络?

要有共同的理想和价值观。
2002年,时任福建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到南平调研,在《求是》杂志刊发《努力创新农村工作机制——福建省南平市向农村选派干部的调查与思考》,指出这一做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农村工作机制的有益探索”。农业科技人员不去田间地头,旅游理论工作者不与旅行社、酒店、景区和主题公园,不与第一线的导游和服务员打交道,就是呆在实验室和图书馆,能写出时代所需要的大块文章,不可能的事情嘛!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在广西考察时嘱咐农业技术人员,就是要下沉到农村基层,就是去干具体的出实际成果的事情。研究院(数据中心)的每个同志都要持之以恒地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与短期利益相比,理想才是长期的力量。回顾建院以来的学术共同体和市场共同体的创建发展历程,初创期能够走到一起来的,有理想的召唤,有使命的担当,也有利益的考量。在原国家旅游局、文化和旅游部的支持下,这支队伍成长壮大起来了。现在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绝大多数的成员是为理想而来,希望与研究院(数据中心)同心同德干一番功在当代旅游,利在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千秋事业,也有的合作机构和成员开始若即若离,甚至可能会渐行渐远。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并保持战略定力,天下大势,分分合合,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要允许合作者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想法,要来的自然会来,要走的也留不住。关键是我们能不能坚持“服务产业、报效国家”理想信念,能不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做出高质量的资政建言成果,能不能按照规划好的路线把每一步都走踏实了,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到极致。我们自身强大了,又有包容天下的胸怀,自然会有越来越多的朋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嘛!否则搭建再多的台子,跟谁再好也没有用。建院十三年来,从事旅游研究三十年来,有过高光时刻,也有过风吹雨打,更看过万千众生相。“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者有之,“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胜步”者有之,攀龙附凤者有之,坚守前行者亦有之。最后怎么样?还是行稳者致远,人间正道是沧桑啊!

要对建院理念和机构文化高度认同。
研究院(数据中心)是二类事业单位,固然有机构生存和个人成长的压力,但是我们始终把家国情怀和共同发展置于最优先的地位。这是对全球旅游学术研究历程的深刻反思,是对人民为中心的旅游发展理论的真诚关切,也是对“书生报国无它物,唯有手中笔如刀”的自我期许,对“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不懈追求。没有这些精神追求和价值认同,就无法把我们与其它研究机构和规划公司区别开来。当然,对建院理念和机构文化认同的强调,按制度和章程管理机构,并不意味着我们要以自己的方式改造合作网络的其它机构和学者,甚至搞“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那样既不必要,也不现实。学术研究需要竞争,也应倡导合理有序的竞争,还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好。无论是分院、研究基地、数据分中心、观测站,还是战略合作伙伴单位,我们愿意以任何方式毫无保留地分享发展经验,并应要求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但是绝不会搞什么模式输出,更不会强加于人。需要指出的是,与原国家旅游局时代不同,文化和旅游部有关司局也会组建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智库平台和各类专家委员会,更好地为党组决策服务。无论是机构,还是专家学者,都有可能与研究院(数据中心)的合作网络相重叠,有的机构和同行可能更愿意与机关打交道,甚至让人产生“迈过锅台上炕”的感觉。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一定要以平常心待之。作为部直属的理论研究机构和数据中心,我们不会谋求,也不可能获得任何意义、任何事项、任何时候的垄断地位。但是我们会寻求长期的平台优势、产业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来自于建院以来对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坚守,来自于忠诚、专业和高效的干部人才队伍,来自于十多年如一日的工匠精神和成果积淀。对此,我们要有高度的组织自信、平台自信和理论自信。

要有共商、共建、共享的意愿和能力。
原国家旅游局委托的省部级科研立项和优秀成果评奖两个项目,是研究院(数据中心)建设旅游学术共同体和拓展合作网络的重要推动力量。很多一流院校和一线学者对此高度认可,认为新组建的研究院办了学界呼吁多年而没有办成的事情。我一直和同志们讲,这是国家旅游局出于对研究院的信任和支持而委托的项目,是借来的事权,必须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和极端负责的态度做好这项工作,决不能有任何闪失,同时也要做好哪一天借来的事权还回去以后怎么办的打算。为此,我们从选题指南、立项评审、结项审查和成果应用,都努力做到公平、公正和可溯源,并坚持与学术共同体和数据合作网络共商、共建、共享。转隶文化和旅游部以后,这两个项目得以保留下来,更名文化和旅游宏观课题和优秀研究成果评选,转为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负责执行,应当说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要坚持做下去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影响力,还需要学术共同体和数据中心合作网络的理解、支持和同行。很多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型企业很关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基金、国家艺术基金、科技重大专项基金的申报工作,只要提出要求,我们都要在合规合理的范围内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无论是科学研究、理论建设,还是商业研发,都对数据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并希望能够在合作的过程中得到必要的帮助。我们要努力做到法定的统计数据及时受权公开,非保密的自采数据内部分享,应使用者需要定向支持数据采集和加工生产。作为旅游经济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研究课题的开放性和统计数据的共享性本就是题中之义。今年又增加了一批重点实验室,无论是现在的还是将来的合作单位,也应按此思路建设。为此,要在旅游研究和数据中心合作网络中推动建立有效沟通的话语体系。在学术成果推广的过程中,要倡导说“白话”,让广大机关公务员和市场主体听得懂,不要说故做高深的“黑话”,受众压根儿就不买账,自己还整天自命不凡,可怎么行哟!

三、如何建设旅游研究和数据中心合作网络?

要以价值观凝聚共识。
关于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前面已经讲了很多,过去的十几年也一直在讲。现在是旗帜鲜明地亮出观点的时候了:生在这个伟大的时代, 我们付出所有的才情,一往无前的奋斗和无怨无悔的坚守,从来都不是为哪个特定群体的利益,更不是为了个人的成名成家,而是为了建设和完善以人民为中心的旅游发展理论体系,并以这个理论体系为基础去资政建言,去帮助地方政府和企业发展,最终实现“更多的国民参与、更高的品质分享”的理想。不要怕别人说我们总是劲儿劲儿的,也不要在意有人一时半会儿的不理解,作为旅游理论研究和数据中心的国家队,就得有与此相匹配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就是要身体力行地践行之。值此纪念建党百年,我们更要从党史汲取精神的力量,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做文化和融合发展的理论建构者和实践先行者。

要做好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准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思想,这一理念不是抽象难懂的,也不是多么高深的,需要从思想和行为上落实,不要将其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要将其真正落实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古今中外,志存高远者多,为了理想和信念而脚踏实地者不多,为此而长期坚守,甚至是承受不为人知的委屈和煎熬者则更少。从上个月开始,行政部(人事处)要求院领导和各部所负责人把自己的工作日程每个月向全院公布一次,不完全为了强调考勤纪律和接受群众监督,也是为了提醒同志们明了水滴石穿、聚沙成塔、积硅步而至千里的道理。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日程来看,哪里有那么多高光时刻,绝大多数的日子还不是开会、学习、批阅文件、研讨、采访、查资料、算数字,一个字一个字地写报告。至于每年一次的旅游科学年会和旅游集团年会,更是由写请示、定会场、嘉宾邀请、迎来送往、排座位、摆桌签等琐碎到不能再琐碎的小事串联而成啊。每月两期内参、不定期的特别报告、每个节假日的旅游统计值班和数据分析报告、每个季度的旅游经济运行分析与预测,还有“1+8+X”的标志性成果,哪个不是熬出来的啊!要利用每年一度的机构年会和各种正式非正式的交流机会,把这些道理和事例向合作者讲清楚。彼此之间有了解之同情,才会有坚定之同行。

要团结一切志同道合者,稳步拓展合作网络。
1939年10月,毛泽东同志为《共产党人》撰写发刊词,论述新民主主义理论时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中国这么大的国土面积,如此众多的人口,为什么可以在思想上、组织上实现一统,化解空间、民族、地区、文化、生活方式、发展诉求等方面的差异,根本原因在于“有容乃大”,通过广泛的协商而形成共识、凝聚人心。建设和完善以人民为中心的旅游发展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不是哪一家机构、哪几个学者的事情,而是需要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政府和公共机构的共同努力。要相信在这块广袤的国度里,在这颗蓝色的星球上,到处都有我们的同行者,同志们要去寻找他们,发现他们,告诉他们这项事业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在这个群体中,任何人有了哪怕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为他们鼓掌,就像我们在旅游科学年会的“人物志”“思想者”“博士后文库”,旅游集团年会的“文化和旅游融合案例”“旅游集团二十强”“对话青年企业家”所做的那样。

要不求回报地付出,要坚持毫无保留地长期付出。
什么都自己得了,人心就失去了,队伍就涣散了。个人和团队真心诚意地付出了,天下人都会以不同方式看见,也能感受到的。研究院(数据中心)及其合作机构主要由博士、研究员、工程师等高学历、高学衔人员组成,个人有成名成家的想法,机构有发展壮大的要求,都是正常的,也是合理的。需要时时警醒的是:我们的工作是党的事业的组成部分,党和国家建了这个平台,并给予了方方面面的条件和待遇,为的是更好地服务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我们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也要团结和带领旅游学术共同体和数据合作网络,为旅游发展提供更好的理论引领和数据支撑。每年的机构年会,我们都会拿出3万元支持承办单位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的科研立项,加上前年开始实施的博士后优秀成果出版项目的资助经费,累积下来也有一定数量的投入和产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年轻人心中洒下的种子,总有一天会开花结果的。

要允许合理的人员流动和必要的机构进出。
随着事业的发展,有的人会离开、有的院校和企业会退出,也会有新人进来、有新的院校和企业加入进来,成为合作网络新的成员,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对离开的同志和退出的机构,不必勉强,更不能搞文人相轻的那一套。只要认同并坚守研究院的学术理想和价值观,为旅游发展做贡献,去到哪里还是可以同志相称。见面问候,有事相助,也是该有的气象。当然,如果背离了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甚至做出了伤害研究院和共同体的事情,也要给予应有的回应,否则就是对留下来的同志和机构不负责任。对于新进入的同志和新加入的机构,每个人都负有传递共同价值观和守望相助的责任。有了为人民的旅游权利而奋斗的共同理想,有了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旅游发展理论的共同目标,有了知识和数据共享机制,旅游研究和数据中心合作网络一定会一天天壮大起来。


作者:戴斌
来源:中国旅游研究院 
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请勿以原创形式转载)


推荐阅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旅游研究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